俄羅斯芭蕾 俄羅斯芭蕾(一)狄亞基列夫與其俄羅斯芭蕾舞團楊敦惠蕾舞的歷史已有好幾世紀,起起落落的舞團不知何其多!而其中也不乏成就非凡、歷史悠久的組織。然而,狄亞基列夫(Serge Pavlovitch Diaghilev)在1909年創立的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卻是唯一在現代藝術史上,具有不凡影響力的舞蹈團體。要討論二十世紀初的重要畫家及作曲家,免不了會提到俄羅斯芭蕾;而狄亞基列夫的名字也不時出現在唱片背面的音樂評論中。因此,縱觀此團的二十年歷史也等於瀏覽了這二十年間音樂與繪畫的新潮舊浪。何以一個舞蹈團體會與一個時代的藝術發展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呢?當然是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充分配合。十九世紀末,藝術主流-音樂、文學、繪畫的浪漫主義已發展完備,許多藝術家一方面感到這種風格無以為繼,另一方面也覺得再也不能忍受時時把全部情感表露無疑的作法。遂有諸多流派相互競技,希望能夠起而取代浪漫派路線。藝術界一時蓬勃激盪,而巴黎尤其是人才濟濟。俄羅斯芭蕾舞團在這樣的環境下,也能夠結合各方才華,製作探索性的實驗舞劇,不但為芭蕾舞拓展了視野,其美術設計和配樂的創作,也提供了其他藝術一展身手的機會。然而,要想結合音樂、美術和舞蹈是何其困難!不但藝術家會場佈置中很少有樣樣皆通的,欲統合不同形式的藝術理念,更需要特殊的品味才能洞悉全局。狄亞基列夫翩然來到,理所當然地接下了這個重責大任。他不但親自揀選舞者,培養專才的編舞家,也負責決定每一齣新舞需要的作曲家、佈景及服裝設計師。事實上,整個俄羅斯芭蕾舞團的構想與經營理念,乃全出自狄氏;而每一季固定推出新舞(連第一次大戰期間也不例外),也全靠他的熱誠推動。曾經受邀為俄羅斯芭蕾舞團效力的包括有音樂界的史特拉汶斯基、德布西、拉威爾、薩替、法國六人組、普羅高菲夫等,以及繪畫界的畢卡索、馬蒂斯、米羅等。以下將回顧俄羅斯芭蕾舞團的二十年歷史,神遊至當時的芭蕾舞台下,試著感受他們作品所帶來的震憾,也略睹狄亞基列夫的丰采。由於本文的重點放在討論為這個舞團而作的音樂作品,因此,對於舞團逐年的推展與演出,只著重於新舞碼的記錄。整個舞團歷史將分為幾個發展上的段落來敘述;在每一個段落後面,再對提到的作曲家及其音樂作品作進一步的分析。文中所有的芭蕾舞曲名皆以中文譯名附上法文(除非當時採用別種文字),因為俄羅斯芭蕾舞團以巴黎為基地,舞碼自然大部分以法文公佈。為方便對照,文後亦按字母順序列上所有法文曲名的英譯。俄國的芭蕾舞傳統芭蕾舞原是西歐文房地產明的產物,在十八世紀俄國對外開放之後,西歐的文學藝術才得以向東流通。法國和義大利的舞者與教學工作者首先來到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為芭蕾傳統奠下根基,形成了兩大學院:一是皇家芭蕾學院及其所屬的馬林斯基劇院(Imperial Ballet School & Maryinsky Theatre),現在改稱基若夫劇院(Kirov Theatre);一是保朔依學院及劇院(Bolshoi Ballet School & Theatre)。這兩大學院是後來許多俄國著名芭蕾舞星的搖籃。此外,在俄國各地民間,芭蕾也成為一種餘興的表演節目。十八世紀的大地主們都擁有僕傭無數,其中許多富豪便也順帶養了由侍者組成的私人芭蕾舞團,用來娛樂賓主,作為消遣。國家經營的皇家芭蕾在早期便常由此來源得到民間較好的舞者,或向地主購買,或由地主自動贈與。直到1861年,奴僕得到解放後,才結束了這種不文明的交易。到了十九世紀,俄國總算有了自己的芭蕾根基,然而這項藝術卻在英國、法國和義大利逐漸失去生命力。因為長久以來,不再有什麼創新與進步,於是對人們的吸引力漸減。後來西歐反而是靠俄國芭蕾舞為他們自己的舞蹈藝術注入新血而得以復甦,不過這是後話了。巴黎在德利伯的「柯佩利亞」(Coppelia,1870)與「雪爾維亞」(Sylvia,1876)上演過之後,芭西裝外套蕾便後繼無人。逐漸地,它成為歌劇的陪襯或音樂廳的附屬,才勉強延續下去。反觀俄國,在十九世紀後半葉,有了幾項重要的發展,其一是芭蕾技巧在受到一批義大利舞者的影響下,已有突破,例如謝塞提(Cechetti),先後訓練出尼金斯基(Nijinsky)、帕芙洛娃(Pavlova)以及卡薩維娜(Karsavina)等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台柱。必須順帶一提的是,男性舞者雖在西歐逐漸由女性取代,但在俄國卻繼續存在,與女性舞者受到同等的訓練培養。因此尼金斯基等男舞者在西歐演出時,所帶來的震憾特別之大。另外一個重要因素,便是最偉大的芭蕾舞曲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出現。在他之前,平庸的作曲家又受限於編舞者的諸多要求,許久未曾有好的作品出現。1890年「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在保朔依劇院演出時,遂留下了許多重大而長遠的影響。其中包括對一些年輕藝術家的啟發:例如後來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舞台設計家的巴克斯特(Bakst)及班諾瓦(Benois)。許多人相信,後來創始俄羅斯芭蕾舞團的狄亞基列夫當時初至莫斯科,也在現場目睹了這件歷史性的作品。狄亞基列夫小傳狄亞基列夫生于1872年的俄國鄉間,距離聖彼得堡約有1000英哩之遠。他自幼對藝術就有興趣,並在唸法律的同時嘗試學習聲樂與作曲。最後,辦公室出租他不但放棄了枯燥無味的法律,也沒有繼續努力成為音樂家,因為他的作曲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發現他並不特別具有作曲的天份。不過狄氏於這段學習期間得到的音樂根基,倒對他未來的發展大有幫助。除了音樂以外,繪畫與舞蹈等各種形式的藝術都非常吸引年輕的狄亞基列夫,離開了大學之後,狄氏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寫給他繼母的一封信上,他表示自己雖不具任何一種藝術創作的天賦,但卻能一眼即看出藝術家或藝術品的好壞;尤其對前衛藝術,特別具有洞悉力。沒多久,他就在莫斯科等地的藝術圈中,躍居領首的地位,並與歐洲各地的新進藝術發展保持密切的聯繫。狄氏首先擔任經紀人和籌畫者的角色,負責組織畫展及出版藝術刊物,將俄國的藝術品介紹到西歐各藝術中心去,尤其是巴黎。由於他的社交手腕圓滑,常能在各地得到貴族仕紳的支持,尤其容易贏得上流社會婦女在精神和金錢上的贊助。到了1907年,狄氏見時機成熟,決定在巴黎舉辦一個俄國音樂節來推廣祖國的音樂作品,參加的音樂家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指揮他自己的曲子,及葛林卡、葛拉茲諾夫、史克里亞賓等人的作品;拉赫曼尼諾夫也到場彈奏他自己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由於這次屬歌劇方面最討好巴黎人,狄氏便決定翌年(1908)在巴黎籌畫一季21世紀房屋仲介俄國歌劇演出。果然,巴黎人為之風靡,其中尤以穆索斯基的「包利斯.郭都諾夫」(Boris Godunov)最為成功。具有經營頭腦的狄亞基列夫立刻聯想到當時以芭蕾陪襯歌劇的歐洲風尚,開始考慮將自己喜愛的俄國芭蕾舞也帶到藝術之都-巴黎。俄羅斯芭蕾舞團的起步與巴黎舞季的成功1909年狄亞基列夫在巴黎上演俄國芭蕾的構想於1909年得以實現,伴隨幾齣歌劇一起推出。當時,芭蕾還為未能獨當一面,必須同時與歌劇一起排進節目表,才會有足夠的號召力。在籌備的過程中,狄氏遭遇到不斷的財務及其他方面的困難,不過,這一季的演出可以說全面地成功,也奠下了他和俄羅斯芭蕾在巴黎藝術圈的中心地位,舞碼包括了「阿爾米德的涼亭」(Le Pavillon d'Armide)、「埃及艷后」(Cleopatre)、「仙女」(Le Sylphides)、「伊果王子」(Prince Igor)及「饗宴」(Le Festin)。除了「仙女」為蕭邦原作,史特拉汶斯基改編為管弦樂之外,其餘皆為俄國作品。「阿爾米德的涼亭」是徹瑞普寧(Tcherepnine)的曲子,「伊果王子」只取了鮑羅定同名歌劇音樂中的一段民族舞蹈,「饗宴」與「埃及艷后」則由狄氏親自挑選多位俄國作曲家的音樂成為集錦。巴克斯特和班瓦都參與了舞台佈景的設計,再加上佛金(Fokine)的編裝潢舞,在在吸引了巴黎上流社會及藝術愛好者。尤其是三位主要舞者:尼金斯基、帕芙洛娃及卡薩維娜,徹底征服了巴黎人的心。1910年這次的成就雖然代表了音樂、美術、舞蹈的完美結合,音樂方面卻都只採用了既有的曲目。狄亞基列夫是個時時求新、且能預見未來的天才,他在計劃隔年(1910)的舞季時,便同時開始邀請新進作曲家為他的芭蕾舞團譜曲。經過一番構思,狄氏決定將下一季的重頭戲放在一齣純粹俄國的新舞碼,並選中了俄國傳說中有名的「火鳥」為故事的主角。然而他原先囑意的作曲家李亞道夫(Liadov),由於缺乏動機,遲遲未動筆;這個重擔便落到當時尚沒沒無名的史特拉汶斯基肩上。史特拉汶斯基在1908年被介紹給狄亞基列夫,從此逐漸受到重用,因此,史氏可說是經由狄氏及其俄羅斯芭蕾,得以在樂壇嶄露頭角,繼而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試想,若沒有狄亞基列夫的慧眼,音樂界的損失將有多麼慘重!同一季的節目還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Scheherazade);古典名作「吉賽兒」(Giselle);由狄氏親自選曲組合而成的「東方之舞」(Les Orientales);以及舒曼的「狂歡節」(Carnival),由佛金編成一個小型芭蕾劇。這是俄羅斯芭蕾頭一次脫離歌劇,單獨上演。其中「火鳥」和「汽車借款天方夜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轟動。「天方夜譚」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其異國情調的情節,妖冶的女人領著黑皮膚的奴僕,以及最後的血腥復仇場面,恰恰投合了當時巴黎人追求刺激、新奇的心態。而巴克斯特的佈景及服裝設計更影響了當時服飾及室內設計的流行風尚。再加上尼金斯基等舞者將佛金的編舞發揮得淋漓盡致,遂使此劇堪稱俄羅斯芭蕾最大的成就之一。卡薩維娜擔任的「火鳥」一角,也同樣熱力四射,火鳥拯善伐惡的故事,令巴黎人興奮不已。史特拉汶斯基由此曲開始了與俄羅斯芭蕾長期的合作,後來還寫就了另外七首芭蕾音樂。1907-1910年音樂作品分析在1907-1910這最早的短短一段時間,從狄亞基列夫籌劃的音樂節、歌劇系列、到俄羅斯芭蕾的雛形,他的音樂品味與理念已經相當明顯。雖然狄氏以其前衛的藝術眼光著名,他卻不是一個對舊文化棄之如敝屣的新潮份子。狄氏始終深深地為芭蕾的古典性感動,從沒有忘記芭蕾之為芭蕾,乃是因為有像「吉賽兒」這種舞曲,使它成形;然後經由「睡美人」之類的作品,使之成熟。因此,狄氏一直希望在推動芭蕾前進的同時,也能將這種藝術的古典美,傳達給現代的芭蕾愛好者。他對十九世紀音樂的喜愛,也促成「仙女」和「狂歡節」的製作,分別採用了蕭邦與舒曼的作品。新成屋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另一個重點,則承接了1907年巴黎的俄國音樂節傳統,繼續介紹他們祖國的當代音樂家。除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大作「天方夜譚」之外,許多齣舞劇都是俄國音樂作品集錦;例如「饗宴」和「埃及艷后」。狄氏為這些舞劇所選的曲子則涵蓋了大名鼎鼎如柴可夫斯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穆索斯基,以及較不為人知的塔內葉夫(Taneyev)、阿任斯基(Arensky)、徹瑞普寧等。而且,若不是有1908年的歌劇系列,西歐不知何時才會認識穆索斯基的「波瑞斯.古德諾夫」、鮑羅定的「伊果王子」、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恐怖的伊凡」(Ivan the Terrible)、葛林卡的「如斯蘭與盧米拉」(Ruslan & Ludmilla)、以及塞若夫(Serov)的「茱迪斯」(Judith)。狄亞基列夫的第三個路線,當然是挑選年輕新秀的音樂家,給予他們發表作品的機會。或許是因為芭蕾舞劇中的主角是舞蹈,音樂居於陪襯地位,芭蕾觀眾就比一般音樂會觀眾能接受實驗性的曲子;而曲子一旦被接受之後,知名度遠超過單純音樂作品,因為觀賞芭蕾畢竟是比聆聽古典音樂會要來得通俗的文化活動。。因此,與狄氏合作應是想往作曲發展的人,夢寐以求的機會。在眾多狄氏曾託以重任的作曲家中,只有史特拉汶斯基堪稱是由俄羅斯芭蕾帶進音樂界烤肉和藝術圈;也只有他自始至終,受狄氏重用了二十多年。不僅是狄氏能識英才,更因為史氏持續向前進步、嘗試不同音樂語言、不斷追求藝術理想,才能與以創新、現代為宗旨的俄羅斯芭蕾同步成長。史特拉汶斯基於1910年第一季俄羅斯芭蕾發表的作品是「火鳥」。這也將是他最為人知的三部芭蕾舞曲中的第一部。「火鳥」基本上承襲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俄國音樂傳統,以絢爛的管絃色彩,繪成一幅抽象的民俗傳說。雖然史氏未曾正式受教於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但他對這位當時儼然俄國音樂教父的作曲家相當崇敬,常藉拜訪其子「史氏的同學」之便,親臨其府,感受大師的丰采。可惜,「火鳥」上演之時,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已謝人世,否則他一定會欣慰於自己的音樂風格得以進一步的創新推展。當時的觀眾非常喜愛「火鳥」,因為整個製作在各方面都傑出而相稱。史氏的音樂也為他奠下了作曲家的名聲,證明他繼承傳統的能力;從此,他將有較多的自由來創新,追求自己的目標。誰能料到「火鳥」的作曲者,會立刻脫離此作的路線,逐年推出部部風格迴異、卻都走在時代尖端的芭蕾舞曲!(未完,下期待續)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當鋪YAHO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d21gdzew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