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寫作文《桃花》,不知道桃花長啥樣,什麼味道,“女兒對大自然太陌生了”。於是上個月,媽媽索性在北碚區農村包下一座山,想讓女兒和小伙伴們在體驗中認識自然,描繪自然。(4月24日《重慶晚報》)
  關註到一些細節:“為女兒包山看似衝動,其實是因為還有自己創業農耕體驗教育的原動力。”具有教師身份的媽媽雖然這樣說,但無法掩飾當下富人育兒投資的不同凡響。
  類似的新聞去年也有。一個4歲女孩的父親花千萬餘元為女兒買下一座幼兒園。記者採訪時,這位父親也說:“手頭有點閑錢,放著也是放著,就當是一種投資了。”這兩件事,如果僅僅是投資,肯定難成新聞。因為與孩子教育掛鉤,就吸引了媒體和公眾,但也遭到質疑:孩子要摸星星怎麼辦?孩子上了大學,是不是還要買所大學?
  孩子懵懵懂懂時,無法感知你下重手的分量,隨著他們長大懂事,就能檢驗你的投入是否恰當、是否必要。過度投入還有:家境和天資一般,硬是要花錢擠進名校;成績和潛力一般,硬是要找人進重點班;實力雄厚的家庭,給一些並不擅長讀書的孩子買張機票,送到發達國家去留學。這些孩子也可能成才,但負重太多,孩子不易找到常人的感覺,很難享受“一視同仁”的待遇,很容易被壓垮。
  重視或捨得投資孩子教育已經算不上前衛,給孩子選擇合適有效率的教育更需智慧。因對獨生子女,家長很容易不惜投入不管產出。雖然當初我對孩子也一樣,但後來我還是選擇了低調:一是上小學,我選擇就近方便,放棄了並非不可及的重點校;二是在有把握靠獎學金上大學和沒把握爭取到獎學金上更好大學的選擇面前,我支持他選擇前者。因為孩子表示不願花父母那麼多錢去讀大學。
  家庭教育投資不光指經濟,還包括家長的精力和時間。不讓孩子成為永遠還不起的“債務人”,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抑或是投入再大,更好的方式是只做不說,讓孩子自己去感知,內化成學習的動力。如果在外界特別是媒體面前“高調”,恐怕難以為孩子的學習攢勁。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年輕的父母自己首先需要成長。  (原標題:家庭投資教育不必“高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d21gdzew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